二胡协奏曲《楚颂》的悲剧性色彩探析
摘 要:《楚颂》是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李博禅于2014年创作的作品,在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上演出时,获得了听众一致好评。《楚颂》以霸王别姬的故事为蓝本,奠定了该协奏曲悲剧性的基调。本文主要从《楚颂》的创作概况、创作手法的悲剧性内涵阐释、悲剧性色彩的演奏分析三个方面来挖掘音乐中所蕴含的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悲剧性;《楚颂》;二胡协奏曲;演奏分析
一、《楚颂》的创作概况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风格
李博禅,中国青年作曲家,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博禅创作的作品涵盖了民族管弦乐、交响乐、室内乐等体裁,二胡作品中除了协奏曲《楚颂》外,还创作了大量带有民族色彩的作品,如为二胡与钢琴而作的《古巷深处》以及为板胡与钢琴而作的《嫁衣裳》等。作品大多以民间风俗为主题,民族曲调为元素,将传统的民族音乐特色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具有兼容并蓄的艺术特色。
(二)《楚颂》的创作背景
《楚颂》这首作品首演于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以双胡琴和民族管弦乐相结合的形式亮相,由著名二胡演奏家赵寒阳、青年二胡演奏家赵元春担任演奏。2015年,此曲被改编为双胡琴与钢琴、二胡与钢琴、二胡与民族管弦乐等版本,并收录于《中国二胡音乐集》。作品讲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虞姬始终相伴项羽左右,最后项羽兵败,意识到大势已去,项羽为了突围与虞姬诀别的经典历史故事。
二、《楚颂》创作手法的悲剧性内涵阐释
审美范畴上的悲剧性与日常生活中认为的悲并不相同,本质上与崇高相似或相通,能够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中国美学家认为,悲剧在中国古典文艺中主要以“悲态”的形式再现,“悲态”以三种形式存在:悲壮性音乐、悲愤性音乐和悲悯性音乐。[1]《楚颂》是一首具有悲壮性特征的乐曲,作品创作时以霸王别姬的故事为蓝本,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与汉军再次拼杀,最后自刎在乌江边,表现了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一)题材的悲剧性
《楚颂》的创作题材来源于霸王别姬的故事,故事中的《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这首悲歌苍凉悲壮,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项羽深知自己的灭亡不可避免,曾经的自己叱咤风云,如今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唯一放不下的只有挚爱的虞姬。虞姬随即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随即拔剑自刎。鲁迅曾說:“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可以说,项羽遭遇死亡、痛苦等经历并与虞姬诀别的过程中,形成了悲剧。《楚颂》悲壮的旋律将凄楚壮阔的故事表现了出来,让人从中体会到英雄的豪情和对绝美爱情的叹息,在感叹其悲壮的同时更增加了感人的色彩。听众从霸王别姬的故事中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从而在《楚颂》富有情感的音调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二)双主题旋律的悲剧性
1.英雄主题旋律的悲剧性
该作品在对英雄主题的刻画上,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其特点是将中心思想部分提前表达,加以突出。乐曲的开头是五度、八度叠加的主和弦,之后旋律由高音区进入中音区,低音持续保持在D1音上,营造出了一种寂静深远、空旷凄凉的意境。该乐段是对英雄主题的铺垫,让听者直观感受到乐曲的基本情绪,这是作品带给听众的预示信号。
第21小节开始是对英雄主题的刻画,旋律、节奏、伴奏织体简单明了,但是其中显现出来的是一种震撼力、悲壮感。钢琴仅仅配以简单的柱式和弦伴奏,持续D音,第24小节出现了明亮的d3音,四个八度的跨度形成了强烈反差感,是对悲剧的淡然接受,是项羽内心深处纠葛的表现。二胡旋律不断的拱形音调,在情绪即将来临时又快速大跳收回,以极富感染力的音调,将项羽的悲愤激越表现出来,同时还表现了战场惨烈沉痛的情绪。
第167小节处该主题再次出现,此时所表现的是英雄奔赴战场的场景,钢琴伴奏织体加厚,为进行曲式的节奏型,节拍变换为3/4拍,富有动力性,二胡旋律的力度持续在f上。第169小节的三连音从装饰音变为强拍上的音,表现了霸王剑拔驽张的气场。如果说第21小节的音乐情绪是对悲剧的接受,表现悲壮中的“悲”,那这一乐段则将悲壮中的“壮”展现了出来,是项羽力拔山兮的豪情和与命运斗争的壮志。正是这些磨难与毁灭,才使这一斗争过程显得更加伟大,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体验。
2.爱情主题旋律的悲剧性
悲壮的英雄主题旋律后是一段磅礴大气的连接部,情绪逐渐转变,奏响了柔美的爱情主题旋律。两段旋律的冲突形成了美的映衬,引起强烈的戏剧张力,使悲剧性进一步深化。
第41小节钢琴伴奏音色明亮沉稳,不同于先前的大起大落,这段开始描述虞姬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节奏上顺分性组合与逆分性组合简单而又巧妙相结合,巩固主题旋律,让该主题更具歌唱性、语言性。速度为柔板,二胡旋律舒展、线条绵长,伴奏织体在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中平稳进行,更加衬托出二胡娓娓诉说的旋律感,表现出项羽与虞姬相依相偎的美好景象。
之后该主题变奏,第54小节开始在f的力度下将旋律推向高潮,钢琴与二胡一同演奏,八度的旋律线条不断推进着故事发展,情绪更为热烈。该主题可以理解为正叙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温馨而又美好,但也可以理解为项羽与虞姬在死前回想往事,是对悲哀的接受或屈服。主人公在与命运抗争中以毁灭的形式将悲哀的效果转化为了悲壮,从中体现出悲剧性中的崇高美。
第247小节处再次出现爱情主题,从先前的C大调转为D大调,音调上更为明亮。钢琴伴奏织体更为密集,厚重的柱式和弦织体在fff的力度上变得更加强烈,音乐情绪更为悲痛,但却仿佛又在努力释怀。二胡的力度也达到ff,接近乐曲结尾的同时,也是乐曲的最高潮之处。再一次出现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项羽和虞姬的歌颂。创作者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来表现同一主题,让乐曲更有打动人心的情绪感染力,在悲的情绪中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三)变换节拍对悲剧性的塑造
第100小节开始后节拍在4/4、6/8、2/4、7/8、5/8、3/8之间不断交替,节奏也在交替的节拍中不断变化,两者相互作用,音乐情绪更为紧张激烈,似在痛苦中挣扎,又似对现实屈服后内心不服输的挑战。例如,109小节开始是4/4拍到7/8拍的交替。虽然是4/4拍平直、单一性的节拍,但节奏上,二胡与钢琴都运用了切分性组合、顺分性组合,加强了音乐的动力性与歌唱性,在急板速度下与之前的4/4拍压抑的音乐情绪产生对比,壮阔的音乐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进入7/8拍后,钢琴伴奏以新的伴奏型出现,不断强调二胡旋律的重音,与二胡的旋律热烈回应。二胡前长后短、重音明显、强弱交替的节奏,加深了悲壮的色彩,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再一次进入4/4拍后,二胡旋律虽然持续在同一个音上,但用了两个附点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层层递进,将音乐情绪向前推进。连续两个附点音符的使用让音乐不但避免了固定节奏的单调刻板,而且使节奏更加具有律动感,成为乐曲内在的发展动力,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与“悲”的心理运动相契合,具有顽强不屈的悲壮美的特点。
三、《楚颂》悲剧性色彩的演奏分析
二胡通常被定义为是一件悲情的乐器,但其实用二胡表达一首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乐曲也不易,如何将乐曲表现得悲而不伤、悲中有情、悲而有意是一件难事。作为演奏者,不仅要掌握二胡演奏的各项技巧,还要学会通过作品来揣摩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绪,进行二度创作。本段笔者将基于自身对该乐曲悲剧性色彩的理解,对《楚颂》的演奏进行分析。
(一)揉弦的处理
二胡音色可以深沉饱满也可以高亢激越,其中揉弦占据主要作用,演奏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揉弦技巧来表现乐段不同的情绪,例如英雄主题与爱情主题作品的揉弦处理。看似简单的英雄主题在不同揉弦技巧下变得更加有震撼力(谱例1)。开头的第一个音是装饰音re,情绪不能过强但也不可过弱,同时装饰音re要有音头。主音mi的揉弦是直接揉弦,滚揉与压揉结合,表现出沉痛之情。紧接着的fa音不揉弦,然后弓速逐渐加快,一气呵成上行四度到si音,si音再一次直接揉弦,然后下行三度,一个大气口后接第23小节。第23小节主音re及其装饰音都要带有音头,力度减弱,仿佛叹气一般。这四个小节旋律较为平缓,但却在直接揉弦、压揉、滚揉等不同揉弦技巧下呈现出了深沉厚重的音色,刻画出了项羽的英雄形象及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
谱例1(第21-24小节)
爱情主题旋律不断巩固、迂回,让音色更加明亮飘逸,在揉弦的处理上要做到不同(谱例2)。可以将该主题旋律划分为四个乐节,每一个乐节以两个小节为单位。第一个乐节是主题的呈现,揉弦不可使用过多,情绪渐进,结束音la运用迟到揉弦。第二个乐节再一次鞏固第一节的旋律,揉弦逐渐增多,多使用直接揉弦,在最后一个音上使用迟到揉弦并不断渐强。第三个乐节的旋律抑扬顿挫,仿佛虞姬在起舞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第四个乐节弓速渐强到达旋律高潮,将虞姬婀娜多姿的柔美形象完全展示出来。该旋律更多使用了滚揉,与英雄主题旋律反差极大,温馨又美好。
谱例2(第41-49小节)
(二)重音的处理
在演奏中,演奏者要在强弱起伏上做出“点”的效果,尤其是乐曲中节拍变换的部分,重音的处理要明显,演奏要富有动力感。作品中李博禅先生也详细标记了重音记号,如谱例3,这些重音在强拍的位置居多,希望演奏者能够演奏出这种“点”的力度,形成强烈的音响效果。同时,在八分休止符后的音也可进行重音处理。不断的重音处理,让音乐富有张力,进一步加深其悲壮乃至带有悲愤的音乐情绪。
谱例3(第104-108小节)
在演奏内弦的重音时,发力点在中指与无名指上,将弓毛和琴弦贴在一起,注意不能用力过强,否则会形成噪声,再用较快的弓速与压力爆发出一个重音的音头。紧接着手要放松下来,防止杂音出现,形成干净清楚、有颗粒的重音。演奏外弦的重音时,则要借助中指的指关节与手腕相配合。不断的重音像是在反复诉说,每一个重音的力度都不一样,表现了项羽不甘于沉寂、不屈于挫折。
(三)弓法的处理
弓法处理是否得当对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思想内涵有着重要影响。第167小节处的英雄主题再现(谱例4),开头的装饰音弓法要带有音头,接下来的每一个音都是满弓,将历史的沉重感与沧桑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的三连音使用连顿弓,不同于连弓的圆润、柔和,连顿弓会更加奋进,富有战斗性,生动地表现了霸王拔剑时的气场。谱例的最后空拍停留了两拍半的时值,在演奏处理中可以适当延长时值,长弓、满弓处理,不拖泥带水,表现霸王四面楚歌的凄凉。
谱例4(第167-170小节)
《楚颂》体现了艺术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在遭受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困苦或毁灭中,迸发出的英雄气概。[4]除英雄主题与爱情主题外,该乐曲还包含了战争主题。战争主题的演奏考验演奏者的技巧,在不断变换的节拍中掌握速度变化,在众多十六分音符与不协和音程混合出现的情况下,运用二胡的打音技法、双弦技法等来表现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激发人们的情绪,产生一种审美愉悦。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注意演奏技巧处理,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
四、结 语
《楚颂》用二胡来传达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诉说般的弦音,将这段悲壮凄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它的魅力。该乐曲所体现的悲剧性并非悲天悯人的悲歌,而是弘扬着悲壮豪迈的民族精神。二胡曲不乏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曲目,但如何像该曲一样运用传统的民族调式调性,同时也结合西洋作曲手法,将中国传统的悲剧演奏出来,需要作曲者、演奏者去研究。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5]悲剧以悲来展示美,强烈的戏剧冲突在音乐的表现下富有悲壮的意蕴,让人获得崇高感的体验。带有悲剧性的乐曲并非都是哭天喊地的悲歌,其中所传达出的深沉而有力量的精神,能够在共情中给人带来思考,这才是悲剧性音乐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永明.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悲剧”与“悲剧性”[J].音乐研究,2008(6):68-72,33.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同[1].
[5] 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