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陕北秧歌的保护传承
摘 要: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山东鼓秧歌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秧歌。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绥德是陕北秧歌艺术诞生、繁衍的重要承载,是陕北秧歌保护最完整、风格最纯粹、运用领域最广泛的地区。以前,秧歌主要在春节和庙会祭祀中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登上了舞台。近年来,秧歌不仅频繁出现在年节庆典中,还成为群众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本文拟根据陕北秧歌的发展过程和表演形式,浅议新时代陕北秧歌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新时代;陕北秧歌;保护传承
陕北秧歌是一本无字的陕北历史发展百科全书,是几千年黄土高坡风土人情的活化石。去粗存精地传承这门优秀的地域歌舞艺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传统的陕北秧歌表演,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祭祀敬神的、驱鬼镇邪的、消灾免难的、庆典祈福的、恭贺迎喜的……
一、保护传承陕北秧歌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传承陕北秧歌的重要性
保护传承陕北秧歌,应该有选择地传袭它源起之时的祭祀仪式和扭走场图中所蕴藏的深厚内涵,着重发扬光大的是陕北秧歌集人民性、时效性、鲜活性为一体的,引领风尚、激励斗志、教育民众、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功能。当然各类文学艺术都程度不等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正得失、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但唯有延安时期在传统陕北秧歌小戏基础上改编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以及在新秧歌剧基础上提升、发展、形成的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起到了其他剧种和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宣传作用。
(二)新时代陕北秧歌的存续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和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势下,陕北秧歌剧被各种时尚多元的新型休闲娱乐方式挤到了边缘地带。究其原因,陕北秧歌尤其是秧歌剧剧目的原地踏步和退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化、利益化、娱乐化、休閑化、通俗化的文艺思潮不无关系,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自身失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与现实生活相呼应的鲜活性。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只停留在重复咀嚼延安时期《兄妹开荒》之类的经典节目中,淡化和削弱了陕北秧歌接地气、顺民意、融合主旋律、助推正能量的鲜活快捷的特性和功能。
事实证明,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都必须在人类意识形态的正确引领和强力保护下才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否则就会逐步灭亡或变异蔓生成有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荆棘文艺。所以,陕北秧歌和秧歌剧想要繁荣发展,需要陕北地区的各级文化部门切实加大保护传承的力度,必须在党和国家弘扬民族文化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对陕北秧歌和秧歌剧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参与热情。
二、如何做好新时代陕北秧歌的保护传承
(一)陕北秧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每逢春节要大力举办各种形式的秧歌剧目汇演,鼓励专业人士和广大业余文艺创作者进行专项秧歌剧创作,还应该聘请秧歌剧创作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剧作者,举办秧歌剧创作的培训班,让陕北地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文艺创作爱好者都能充分认识秧歌剧引领风尚、感化民心、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的功能,充分掌握秧歌剧的人民性、时效性、鲜活性,创作出贴近时代又接地气的优秀剧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应有作用。
建议制定陕北秧歌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保护规划,陕北秧歌非遗项目要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科学规划、整体保存、和谐共存的基本方针”;还要对传统秧歌中的场图变化、场子秧歌以及多种形式的表演绝技进行重点保护和传承;对濒危的请神谒庙秧歌、采门秧歌、转九曲秧歌、回族秧歌做到首先抢救;对秧歌的多种表演项目和表演形式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资源,继承发展;要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防止对陕北秧歌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努力使绥德秧歌在社会上得到尊重、认同和弘扬,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努力探索在新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陕北秧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
陕北秧歌要发展,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关键。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秧歌队逐年减少,很多因素都构成了对秧歌艺术存续的威胁,真正原生态的村社秧歌队活动和满怀绝技的民间秧歌老艺人逐年减少,传统秧歌的表演绝技也已经很少见到了,延续传承受到了较大影响。访谈传承人和实地调查发现,传承人大都年岁已高,而秧歌艺术又是体力花费较大的舞蹈表演。掌握陕北秧歌艺术本真性的传承人日益减少,急需新生力量来补充。
具体来说,笔者建议:出台有关地方性政策文件,建立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制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对年龄较大的传承人进行访谈,拟好合理实用的访谈提纲,在征得同意后,安排访谈,整理好访谈的文字记录、照片和音像资料。文字记录要简单清楚,而且重点突出;照片和音像资料要做好编号和内容说明,具体内容由拍摄的事由、时间、地点、内容、参与者等组成;访谈一般和摄录同时进行,录音可以整理为文字,把一些口语化、随意的语言加工整理,难懂的方言要加以注释,使其符合专业和学术的要求。
(三)新时代陕北秧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于所处的原生态社会环境中,与其文化空间(民间信仰)、社会习俗、自然生存状态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等紧密相连,所以在保护秧歌艺术时,不可忽视相关的文化空间(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需要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巩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建成果。
陕北秧歌是以广场表演为主的大众歌舞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民俗自娱健身运动。陕北秧歌的保护传承,应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通力合作下,编写出一套符合实际、统一可行的培训教材;在条件充分的前提下,陕北地区应将秧歌列为中小学校体育必修课,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这门传统艺术。陕北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都应设立陕北秧歌表演技能培训班和专业培训课程,聘请资深的陕北秧歌表演艺术家和陕北秧歌代表性传承人,以固定的课堂长期传授,从而不断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秧歌爱好者和专业艺术人才。还要大力鼓励个人、团体、街道等成立专门或者业余的秧歌培训班、兴趣班,为喜欢陕北秧歌的爱好者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逐渐让社会、学校和个人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使陕北秧歌发展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只有让秧歌从业者获得稳定可观的收入,传承人团队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这门民间歌舞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与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陕北秧歌的传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突出黄土高坡激情奔放的个性特点和自由浪漫的风韵特色,使之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产品。为了扩大陕北秧秧歌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尤其是提升青少年对其的熟悉度,还要搭建现代媒体宣传平台,制作专业的教学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使更大范围的人们快捷地接触它、接受它、喜欢它。
三、结 语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歌舞和民间传统体育技艺相结合的优秀文化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应在保留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前提下,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韵味独具的“新潮”陕北秧歌。
参考文献
[1] 《绥德文库》编纂委员会.绥德文库:秧歌艺术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 朱维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