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乡村文化旅游贴上鲜亮的标签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居商洛第一、陕西第六。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3.1℃,降水量709毫米,年无霜期207天,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47天,林地面积4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由于历史原因,山阳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生产缺乏稳定性。但山阳县保留了天然优美的景色,有旅游资源单体93个,国家二级以上12个,山、水、林、峡、洞自然景观齐全,古建、石窟、遗址、传说人文资源俯拾即是,福银高速公路自北向南、水阳高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连接沪陕高速、包茂高速的交通枢纽。随着西十高铁、丹宁高速的开工建设,山阳县将融入西安半小时、武汉两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早在“十一五”期间,山阳县就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药业兴县、旅游活县”四大发展战略,从“十二五”至“十四五”,旅游仍是兴县战略之一。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无形贸易,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性强的朝阳产业,但也存在投资大、见效慢的弊端。为了保证开局顺利,山阳县将旅游业发展的切入点选在了地处两省三县交界、旅游资源富集、南北文化融汇的历史文化名镇漫川关,对其进行资金倾斜,政策优惠,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再向周边辐射,从而实现全域旅游,带动山阳县经济腾飞。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文化自然不能例外,2010年,山阳县非遗工作在全面启动之后,就自觉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强力助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和提升,以期为山阳县乡村振兴和旅游业贴上鲜亮的标签。

一、基本情况

(一)旅游资源情况

山阳县现有国家4A级景区4个,即天竺山、漫川古镇、漫川人家、天蓬山寨;3A景区3个,即月亮洞、法官秦岭原乡和前店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漫川关,南与湖北省郧西县上津古镇接壤,北与法官镇紧邻。历史上漫川关因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官府都在漫川关设关置戍,先有“秦楚咽喉”之称,后又为宋金两国国界。据《山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金钱河水运初开,漫川关水旱码头通往各地,人口稠密,商务繁荣。“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南腔北调”的典故源于此地。它背靠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竺山,紧邻秦岭原乡法官镇,上游有天蓬山寨、月亮洞、黑龙谷、夹石峡等。境内自然景观有太极环流、金靳交汇、犀牛望月、纸房线泉等;人文景点有仰韶文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骡帮会馆、全国现存唯一的连壁式鸳鸯戏楼、竹林寺千佛洞石窟及新时期开发的国家4A级景区漫川人家等。

(二)非遗挖掘申报情况

从2008年开始,山阳进行了四次非遗普查,共挖掘整理出非遗项目近150项,经过甄别遴选逐级申报,现有省级6项,市级29项,县级71项,待完善公布的有190项。6项省级非遗中,分布区域为漫川关镇的有传统曲艺“漫川大调”、民俗类“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传统手工技艺“漫川菜肴八大件”“猫碗”,传统戏剧“山阳汉剧”虽后来分布重心移至县城,但最早也是沿汉江经漫川关传播上来的。一个镇拥有四个半省级非遗项目,这样的密度在全省都是不多见的;而29项市级非遗中,以漫川为基地申报的就有“漫川豆豉制作技艺”“朝秦暮楚的传说”“喇叭眼”“漫川婚宴安席礼仪”“天竺山的传说”“山阳魔芋制作技艺”等6项,位列全县18个镇办首位。

二、主要做法

(一)全面挖掘,保证重点

和旅游开发工作一样,受财力、人力、物力等因素影响,非遗工作不可能齐头并举,整体推进,只能全面挖掘,保证重点。山阳县地处秦头楚尾,漫川又是“朝秦暮楚”成语发源地,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会点,而流行范围极小、有着民间曲艺活化石之称的漫川大调,既有北国秦腔之高亢,又有江南丝竹之婉约,是“南腔北调”这一成语最好阐释,堪称漫川文化标识。2011年由山阳县剧团挖掘申报,漫川大调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遗项目;为了再现昔日商贸重镇的繁盛,鄣显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双戏楼风采,2012年,由县文化馆申报,民俗“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大要素,住、行、游是硬件基础,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已超出了文化工作范围和能力,我们就从吃、购、娱这些软件着手。2016年,县文化馆申报的传统饮食“漫川菜肴八大件”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隐于民间数百年的传统菜肴很快名扬三秦;为了满足游客购物需求,非遗工作人员在众多手工技艺项目中精心筛选,最终成功地将传统手工技艺“猫碗”申报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内传承,对外推介

为了扩大规模,山阳县先后举办了漫川八大件、中村八仙鼓、法官草编、中村挂面等非遗传承人培训48场次,培訓各类非遗传承人5000余人。利用每年6月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人民广场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览,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先后展出非遗产品360件,技艺展示40余场次。2018年8月,在西安永兴坊举行了为期一周的“非遗路——县域行·山阳县文旅精品资源推介”活动,漫川八大件、猫碗博人眼球,让外界领略了山阳非遗的魅力,更使非遗产品销售热度不断攀升。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山阳县举办城区社火展演,参与人员达5000人,观众超过10万人次,城区万人空巷,陕西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网上点击量超过300万人次,学习强国、起点新闻等多家官方新闻媒体报道。4月,又成功举办全县美食大赛,并将省级非遗项目“漫川菜肴八大件”向商洛市美食大赛推送,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餐馆从业者的行业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6月,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秦岭原乡法官庙村盛大启幕,将非遗类节目和非遗产品有效融入乡村旅游,对于培育文明乡风,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人们充分感受山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来宾的一致称赞。

(三)挂牌管理,分类指导

在2022至2023年第四次非遗普查中,我们对全县市级以上的项目实行挂牌管理。根据规模大小和经营性质,分为传习所、传承基地两大类,授牌32面。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尤其对景区的非遗项目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定期检查,严格管理,及时改造升级。

三、工作成效

社会效益方面。作为漫川民间文化艺术代表的“漫川大调”,在2012年1月应邀参加了陕甘两省八市电视台联办的“关天之春”文艺晚会演出;2012年2月,参加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漫川)文化庙会”演出;2013年5月,代表陕西省赴韩国参加了第六届石榴花之春暨中韩建交二十周年文艺演出,实现了山阳县乃至商洛市民间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2015年,参加了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及陕西省武术大赛开幕式演出;2016年,参加了全国摩托艇大赛和全国环秦岭自行车大赛开幕式演出。另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山阳汉剧”,2018年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首届汉剧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2020年,大型汉剧《程豫》作为重点剧目在全省巡演;2022年6月,山歌剧《乖姐》受邀参加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2019年,漫川关镇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嗣后,又被授予“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21年,漫川关镇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20年度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先进镇”称号。与漫川紧邻、处在同一片旅游区的法官镇,也先后获得中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生态村、陕西省旅游示范村等荣誉。2022年3月,山阳县入选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农广天地》《远方的家》栏目组先后赴山阳县录制节目并向全国播出,山阳县快速蹿红,成为全国旅客们向往的打卡地。

经济效益方面。在非遗项目助推下,已经形成了“逛古镇、赏古建、听大调、品八大件”的消费链。仅2023年“五一”期间,来山阳旅游人数就达到67.85万人,带来直接经济收入3.8亿元。漫川八大件过去只是小作坊家庭经营,2017年被推荐为省级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振兴项目后,经营规模随之扩大,店面改造升级,增加就业人员20余名,带动了6户脱贫。漫川小河口经营着同一品牌的农家乐“汪家院子”,利用与湖北上津古镇接壤的地利优势扩大经营,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漫川菜肴八大件”虽然体量较小,但品牌效应明显,有道是“不到漫川等于没到山阳,不吃八大件等于白来漫川”,为拉动漫川乃至山阳旅游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市级项目“山阳羊肉泡”被外界称为“商洛第一碗”,遍布县城,食客盈门;市级项目“山阳手工挂面”以不糊汤、入口绵滑、易消化享誉商洛。2016年,商洛市赢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生产的“福秦赢正”手工挂面获得第二十二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并迅速占领市场。以银花镇“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和中村镇“赢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采取“政府产业扶持资金注入,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分红,散户成品挂面回收统销”的带动模式,就近解决1300多人就业,带动小麦种植、面粉加工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3850万元。在山阳县,年产值过千万的非遗项目产品还有包谷酒、粉皮、粉条、魔芋、神仙叶凉粉等,仅山阳县户塬镇桃园村一家小作坊生产的非遗柿子酒,去年年销售达40万元。这些项目不仅拉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增加群众收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实践启示

一是改变了传统观念,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文化工作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只能为经济建设鼓与呼,只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非遗助力旅游开发实践,证明了文化虽为软实力,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文化也可以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文化可以由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转化,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文化工作者不是经济建设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的建设者。

二是加深文化向民间的根植。非遺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非遗工作启动之初,由于我县财力和人力有限,加之宣传不够深入,一些群众甚至有的部门对非遗不了解、不重视,使非遗藏在深闺。近年来,非遗项目助力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使大家看到了非遗的价值,企业和群众从非遗中受益,使得一些濒临消失的项目被挖掘出来,通过传承得到延续。尤其是山阳县“南大门”漫川关古镇非遗的深度挖掘,助推了古镇旅游,提升了古镇知名度,吸引了外来投资和消费,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繁荣,对全县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也促进了非遗挖掘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三是通过实践,充分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涵。非遗资源虽然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挖掘保护工作却有轻重缓急之分,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在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的基础上,也要弘扬其当代价值。在关注其文化价值和濒危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经济实用价值,在不歪曲、不贬损的前提下,将保护和发展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及时造福于民,惠及一方,这样才会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配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