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演奏技巧分析
摘 要: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公认的最具创造力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作品虽然不算特别多,但每首都极具特色。文章以德彪西中晚期创作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该曲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曲式结构;演奏技巧
德彪西在自身音乐创作的中晚期,向世人展现了2集(1910年出版了第1集,1913年出版了第2集)共24首前奏曲。每首曲子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或幽默,或忧郁,或神秘,但这些曲子都拥有一个共性,即模糊梦幻、影影绰绰。[1]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正是第1集中的第八首,该曲灵感来源于诗集《苏格兰之歌》,主题是对爱情之美的歌颂。
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背景
(一)德彪西简介
提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著名音乐家,德彪西無疑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及代表作者。1862年,德彪西出生于法国,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11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开启了音乐学习生涯。由于受印象派画家以及东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他逐渐摸索出不同于传统音乐的印象主义音乐道路。经过后续的不断发展,该流派还出现了拉威尔、席曼诺夫斯基、沃恩·威廉斯等杰出音乐家。
(二)创作背景
《苏格兰之歌》是该钢琴曲的创作灵感来源。在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下,德彪西认为音乐也能够呈现如同绘画般色调模糊、明暗交替的画面,可以随性且含蓄地表达音乐情绪。换言之,瞬间的音乐也能带给人如同瞬间的画面一般,朦胧且模糊的美感。[2]因此,从他作品中人们能够发现不重“形”而重“意”,许多作品的标题就能反映出他对于朦胧美的偏爱,如《月光》《水中倒影》《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作为他中晚期创作的一首钢琴代表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细腻与精致,具有印象主义的显著特点。
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特点分析
(一)自由模糊的曲式结构
受印象派绘画的启发,德彪西的音乐作品除了轮廓或线条明确之外,还偏爱于用淡淡的色彩,完成一种印象或气氛的描绘,《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曲式结构则体现了这一特点。[3]该曲为三段式曲式:A(呈示部,1-16),B(展开部,17-27),A(再现部,28-39)。
其中呈现部1-3小节旋律线采用了bG大调上的音阶,展现了柔和的旋律,具有鲜明特点,也是全曲的主题;4-7小节则转到bE调;8-11小节为1-3小节旋律的变化重复,转回了bG调;12-13小节同样为bG调,但为了让音乐律动感更强,第12小节低声和弦增加了四度、五度的和弦配置;14-15小节转到bC调,使音响效果得以丰富。
展开部17-18小节采用了与1-3小节主题相同的节奏型,调性并未变为bG调;19-23小节将旋律发展线条结合了16-18小节节奏,于21小节第三拍转为bE调,让音乐更为清晰简洁;24-27小节,主题音调再现,但没有严格扩大处理节奏。
再现部28-32小节依旧采用了bG调的调性,但将高八度的主题旋律融入了十分柔和的几个小节内,使音乐色彩得到增强;33-34小节,则对第14小节音乐材料进行了运用;34-39小节作为乐曲的尾声,进一步延伸了朦胧的气氛,减弱了力度,让人感觉更为梦幻。
从曲式结构而言,模糊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让乐曲营造出梦幻、朦胧的意境。[4]此种创作手法不同于传统三部曲式,在乐曲重复乐句将材料片段巧妙结合,将大量新材料融入其中,并未见到有规律的创作手法,德彪西重新诠释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方法。
(二)富有变化的节奏
富有变化的、自由的节奏,也是德彪西作品内的“常客”。[5]在他的观念里,旋律本就应该如同泉水一般缓缓流淌到下一节。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不愿以每小节第一拍上的重音为旋律的开始,而是关注每小节强拍上的节奏律动,进而使音乐展现出清丽、轻盈之感。本文所研究的这首钢琴曲,从一拍半的属音bD开始,主要为十六分音型,节奏好似悬挂于天空,极具流动性。德彪西通过调整节拍的重音位置,以及对节拍推动力的消减,使一种祥和、安静的氛围得以呈现,挣脱了3/4拍圆舞曲性质的束缚。
(三)风格独特的调式布局
传统调式调性在德彪西看来较为单一,因此他对变化的半音进行了较多应用,旋律常具有东方五声调式的特点,或是应用自创的全音音阶。全音音阶由六个全音组成,区别于传统小音阶与大音阶。此种音阶淡雅、纤细,能够营造一种清幽的氛围,用全音音阶所谱曲调,让人拥有一种朦胧或迷惘之感。虽然该音阶并未用于该首钢琴曲,但在第1集的《帆》中进行了大量应用。
从主题旋律来讲,该首曲子在东方五声调式音阶的作用下,整体更具神秘感。该曲的调性安排是bG大调→bC大调→bG大调→bE大调→bG大调。很多旋律都流露出东方独特的调式色彩,如35-36小节(谱例1)的旋律便类似五声调式。传统大小调的功能性,在引入东方调式后被削弱,展现出德彪西微妙、神秘的个人风格。
谱例1
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演奏技巧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可谓是德彪西“印象主义”精华的浓缩体现,而要想让听众感悟朦胧、梦幻之梦,感受印象主义音乐的独特魅力,就需要作品演奏者掌握相应的演奏技巧。
(一)主题的演奏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部钢琴曲的音乐主题,体现了许多德彪西的创作技巧。作为一首乐曲的灵魂,能否对主题情绪进行准确的表达,是提升演奏效果不容忽视的一点。[6]前文提到该首钢琴曲对五声音阶进行了较多运用,这些东方美感浓厚的音符正是本曲主题所在,如以下三处:第1-3小节的旋律声部,由右手弹奏,因为左手伴奏采取下属到主的和声进行,和声被淡化后显得较为平静、温和,将少女的姿态很好地呈现了出来,故此,此时演奏主题,应注意与和声音乐表现相符;展开部第17-18小节,对主题的节奏型进行了保留,同时在左手加入了平行二和弦,有效增强音乐色彩性,如同鲜花一般色彩绚丽,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可通过对表情进一步丰富,以体现好似油画色彩一般的多样;再现部第28-32小节,在低音四级和声衬托下,移高八度后的旋律显得更为缥缈和梦幻,因此,在演奏该处主题时,也要重视此种音乐效果的凸显。
(二)和声织体的演奏
听众在欣赏德彪西诸多作品时,往往会有丰富的画面浮现于脑海,此种创作手法受印象派绘画很大影响,与绘画绚丽的色彩相似,但又不同的是他通过和声的形式表现出丰富的画面。[7]在本首钢琴曲中频频出现色彩性、功能性的和弦,在这些和弦的作用下,音乐画面更具动态性,若隐若现。例如,在呈示部第8-9小节,左手交替出现七级与一级两个七和弦,在此作用下少女的面庞好像在雾气的笼罩下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因此我们在演奏的时候,既要重视主题表现内容的把握,也应重视和声起到的作用。
(三)触键的力度
“手要向琴内部延伸,不要悬挂在琴的上方”,这是接受过德彪西指导的法国钢琴家依冯娜勒费弗尔,回忆德彪西教导时所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不适合颗粒性的音色,需要自然传递手指力量。同时,在乐曲开始部分也有两处演奏说明,其一为演奏表情,其二为触键提示。前者强调“十分柔和且安静”,后者则指出“保持松弛、不要拘谨”。我们联系提示,能够得知“弱奏”是演奏这段音乐应用的力度,或者是控制力度变化在弱范围内。针对这段演奏,中央音乐学院的黄佩莹老师认为:“我们要避免进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德彪西的作品并非朦胧一大片,不能够摸着弹,虽然是弱声,但也要有光泽,要透,要触键到底。”分析这段话,我认为进行实际演奏时可稍放平指尖,运用指肚和指尖部位触键,如此一来可以避免“点触键”的爆发力。此外,我们还可以稍微保持掌关节的紧张,向掌心集中力量,然后借助指尖慢慢释放,以达到对力度的良好控制。
(四)踏板的运用
该首钢琴曲的意境是梦幻而又缥缈的,要想将这种意境很好地展现出来,既要合理地控制手指力量,也需做到对踏板的巧妙控制。因此,建议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采用如下方式控制踏板。
一是旋律音的进行。很多演奏者习惯在结合声部换和声时运用踏板,但演奏《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为了做到每段音乐的氛围相同,演奏者在运用踏板时应注意旋律结构。从一开始这首钢琴曲就将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节奏打破,因此后面旋律也应继续此种节奏的错落感。
谱例2
从谱例2中我们能够发现,作品第21小节乐句结束于强拍前半拍的E上,故此,为了良好连接下方声部,避免旋律声部浑浊,应在后半拍B上换踏板。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乐句控制踏板的规则并不固定,演奏者在实际过程中应融入自身的体会。
二是低音延留音。使用踏板时既要充分考虑乐句结构,也要重视延留音对音乐氛围的营造: (下转页)
(上接页)
谱例3
由谱例3可知,作品第28小节以PP力度使强拍和弦延留了两小节,进而使音乐画面感更为朦胧,好似云雾缭绕,所以,此处踏板应在第30小节第三拍再换,以保持在相同和弦内。为了营造朦胧缥缈的效果,我们在运用延音踏板时,也可进行柔音踏板的使用,如此一来既有助于延音踏板浑浊感的减少,也有助于音乐表现力的增强。
四、结 语
作为德彪西印象主义钢琴曲的代表之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虽较为简短,但融入了德彪西最具特色,也最为成熟的风格和技巧。借助多变的调性,使印象主义独特的审美情趣得到完美凸显;通过自由的音乐结构,完成对传统创作模式的突破。虽然在创作作品时,德彪西并未受固有法则约束,但在演奏过程中我们却能找到统一、可靠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和声功能的分析,将伴奏织体多彩丰富的画面性表现出来;通过对和声渲染不同音乐效果的把握,将音乐主题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不同音乐情绪的理解,对触键力度合理控制;通过对踏板的合理运用,表现梦幻缥缈的意境。
參考文献
[1] 成晓东.德彪西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音高组织研究[J].北方音乐,2020(12):210-211.
[2] 赵洋,丛环宇.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J].艺术科技,2019,32(3):140.
[3] 那佳.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歌剧色彩[J].当代音乐,2022(3):107-109.
[4] 王睿.德彪西的钢琴和弦色彩赏析[J].民族音乐,2022(6):41-43.
[5] 常青,宋超.音响色彩的听觉审美感知:以德彪西钢琴作品为例[J].当代音乐,2022(1):38-40.
[6] 张振.德彪西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J].黄河之声,2020(10):28-29.
[7] 张雨茜.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