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台园林植物景观鉴赏
古汉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江北岸,相传为刘邦来汉所筑,因宋代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之句而得名。宋至民国时期,其址多为本地衙署所在,经多任官员建造修葺,至今保留典型的秦汉宫廷模式——“三阶梯地形”和明清建筑风格及南北融合的园林形式。1958年,当地政府以古汉台为原址,在保护其原有园林风景和建筑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成立汉中市博物馆。
古汉台作为汉中市现存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明清园林之一,草木精华,古朴秀丽。以中国传统园林对称式布局为主,形成北门—前庭—北院—中院—南院“三进院落”结构。其丰富的园林植物种类和极具特色的植物造景手法,将园林景观与当地历史建筑和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汉中园林中独树一帜的杰作。
博物馆北门门匾上“古汉台”三个字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穿门而过,前庭正对面即为“秦地南来第一楼”望江楼楼基,楼基高七米,今已满布爬山虎,翠织如羽,绿意青葱。台下立启功书“汉中市博物馆”标志性石碑,佐以四株罗汉松,引人驻足。前庭共植一排五棵香樟,体量相当,冠大荫密,繁翠挺拔。东边沛公驿旁一株金桂敛于门内引阶而上,西边风歌斋则为一棵珊瑚树,骨秀枝青于阶旁相携而下。
行东阶至北院,迎面东北角铜钟亭旁一棵雌皂荚树,树龄逾四百年,枝干参天,气韵怀古。仰天而望,一棵香樟与之比邻,枝繁叶盛,高壮阔美,今为作陪。西北角石鼓亭中陈放“汉中八景”之一“月台苍玉”,六角亭前两棵紫荆对植,奇花从底开,另有石榴杏树前左前右,亭后侧柏伫立,亭边紫竹垂影,时花时果,石静景异,前明后暗,层次鲜明,俨然巧成“红香绿玉”之境。
登望江楼南眺,北院居中为一块方形平台,平台东西植麦冬成片围矩。东侧以花砖铺地、马尾松辅道。花砖共八种,有“海棠”“桂花”,亦有“锦云”“六边窗”“双花”等样,更有“叶上莲”与“树纹”造型奇特,体现当时工匠奇思,细微中勘见自然生长之趣。平台南端有百年古树苏铁、石榴;崖冬青、木瓜海棠东西相称直通桂荫堂。主园路东、南由十棵桂花道植成荫,而西侧则由九种草木花卉并以山石活水演绎出一场两千多年前的“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
“寒溪夜涨”源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于马道寒溪旁因夜里突然涨水而未能投楚被萧何追及的典故,其以紫竹、含笑、侧柏为背景,高低错落,疏密相间,衬出假山叠石“寒溪”悠远横长之景。西南角以粉团、女贞丛植,东南有银杏、玉兰一后一前“跨溪”伫立,而西北一棵石榴曲干洒枝,“宛如美人踞”。“寒溪”南端玉兰逢春半树白半树红,两色同出,清典俊雅;北端旱莲十月成花,莲形蝶势,枝头盈满,馥郁壮丽。
沿园路行至桂荫堂,東侧月门门前西府海棠、二乔玉兰暖色添香;西侧西华厅前含笑、无花果旁植悠然清雅,更有一棵百年“菩提树”悬根齐台,倚檐蓬勃。这棵“菩提”学名为黄葛树,冠巨如盖,古态盎然。因在佛经里黄葛树被称为“圣树”菩提,故有此一说。
进东侧月门至中院,迎面“沅湘挹秀”四字楷书刻于石碑上,东边两丛六七米高的芭蕉,深秀蔚然。沅、湘为湖南“三山四水”之“两水”,钟灵毓秀,文人骚客咏题无数。石碑后两侧凤尾竹夹道森森,缓步而下,有清幽迂长漂流之感。沿路矮石片瘦如峰,以小见大,恰如两岸连山。曲径通幽,转身回望,道左一棵榆叶梅红粉可人,道右“汉台”二字碑为清乾隆汉中郡守朱闲圣所书,碑上迎春黄星覆绿,夹竹桃独树芳姿,更有石榴枇杷果趣闻香,平添幽雅,正应了中院东门上于右任的题句“园林无俗情”。
中院正北为桂荫堂南面,两旁八棵侧柏庄严苍劲,堂下镜吾池东西相对,池内睡莲、蜈蚣蕨、火棘等鲜活润泽,如诗所写:“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中院面南为汉台碑林,两边各有一座水池假山形态秀逸,桂花、石榴左右为衬,对影成双。
南院为典型对称式方形园林院落,东侧为褒斜古栈道陈列馆,西侧为石门十三品陈列馆。环视南院,中间一棵庭赏雪松苍翠傲立,北侧东西玉兰压角,蜡梅、杏花迎道,环雪松四周分别有四处丛植牡丹,更有苹果、含笑、龙爪槐等散植两旁,最南端“夕阳天”处,两棵樱花远远落尾。石门十三品为我国书法历史上的重要珍品,享誉国际,院中几处无名石碑石砖散置其中,意境隽永,花林落古,松品极作。
古汉台园林景观中现存观赏植物四十余种,多选用中国传统代表性园林植物,例如梅、松、竹、桂、玉兰、石榴等,以及当地特有树种旱莲。植物搭配观赏性强,四季皆景,丰富多姿。迎春、梅、杏、樱花、紫荆、绣球、海棠、玉兰、夹竹桃、旱莲观花;爬山虎、银杏、凤尾竹、芭蕉观叶;珊瑚树、无花果、南天竹、枇杷、石榴观果。园林景观群落搭配清秀明快,结构层次清晰,主题表达体现古汉台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乡土树种香樟、桂花、侧柏等使用率高,芳香植物玉兰、蜡梅、桂花、海棠、侧柏等各院落均有分布,古树名木保存良好。以古汉台现存园林植物景观来看,不仅承前启后,保留长期历史建造下园林植物景观的美学特点,作为博物馆更体现出现代植物造景与历史遗迹的高度结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