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社火
长武历史悠久,仰韶文化范畴的下孟遗址和支村遗址出土的陶盘、人首壶等器具,采用的美术图案,证明了长武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古远。
长武社火就是这古远文化之一。
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长武社火的起源
民间社火源于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国,土地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又由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加入了娱乐的成分,成为一项规模大、内容多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第一册首序》中讲道:“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祟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火的变相。
关于长武社火的起源,据长武考古专家刘双智的《豳地民间大探源》,长武地区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能绘制出美术文化实物。长武社火是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古代祀神集会的变相,旨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二、长武社火故事的取材
长武社火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如神农氏、燧人氏、伏羲氏、黄帝、蚩尤、禹王、风、雨、雷、电、历代名将、草莽英雄以及道教为主的众神,还有地方传颂的人物和故事,如柳毅在柳泉、孝子刘霞等。
三、长武社火的表演形式
长武社火的表演内容极其丰富、广泛,由于社火表演不说不唱,不受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从上古到当今,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无所不包、无所不演,种类多,内容广,遍布城乡。参与人数最多的当属“地故事”,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关的车亭、东街的马故事,影响最大的当属武家沟的背芯,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一)地故事
“地故事”就是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等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大都源于历史故事,也有自编自演的节目,还有舞蹈加之其中。
(二)西关车亭
西关车亭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车亭就是在车上表演,演员多为4~6岁的儿童,过去用马车、牛车等,现在则用农用拖拉机、汽车等作为道具。一般是用木椽在车上扎绑“亭子”,固定支架,将化妆好的演员绑在亭子上扮演戏剧里的人物角色。以锣鼓队开路,一车一戏。车辆越多,阵容越大,内容越丰富。
现在的西关车亭,除保留原有的车亭以外,还在汽车上搭建平台,演员、道具不用再固定在铁架子上,参与人员不分老少,有人把这一部分称为“车故事”。
(三)东街马故事
东街马故事,又称马社火。从清朝末期开始,到21世纪初,一度非常火爆,后因农村骡马的绝养而失传。
东街村的马故事特色鲜明,人物威武雄壮,其主要形式为锣鼓前面开路,彩旗、横幅、龙旗随后,以故事情节编组,自成阵容,结队而行。人物角色多按戏剧人物脸谱化妆,演员手持刀、剑、枪、戈、锤等,乘骑踩蹬,气宇轩昂,煞是威武。
(四)武家沟背芯
武家沟背芯,俗称“背亭子”,起源于长武县武家沟村,民国初年,武家沟木匠席武根据甘肃新庄、青牛胡同一带流传的“背芯”改造而成,逐渐发展成富有长武特色的长武民间社火,流传百年之久。
武家沟背芯一般由20余人分8组进行,精选身强力壮的成年人用专用的木质背架,背载3~5岁小孩,做高空表演。演员们穿着彩装,画着脸谱,上下二人固为一体。
武家沟背芯作为长武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既是当地民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探索的结果,又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自发自觉的反映,体现出秦陇文化交融发展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代表性,曾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专题片公开播映。
除上述外,还有“踩高跷”“舞狮子”等,这里不作详述。
四、长武社火的服饰
长武社火的服饰跟戏装差不多,但比戏装更古老。社火的头帽更胜一筹,配合一张脸谱,更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司存虎是长武社火头帽的主要设计者和制作者。他的社火头帽制作技艺独特,内容丰富。他制作的头帽基本上解决了长武及周边地区民间社火表演头帽的供给问题。他的社火头帽制作技艺已列入长武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长武社火脸谱
在整个社火表演中,脸谱是灵魂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社火脸谱经过世代艺人的传承和改进日臻完善。长武社火脸谱,采用西秦工笔画法进行艺术描绘。社火脸谱主色常用红、黄、白、绿、黑、金、蓝、粉红等,此外用青、紫、赭、褐、银作为衬色。其用色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此外,还有画眼、眉、口的口诀:画眼诀里又分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画眉诀里有卧蚕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兽角眉;口诀细致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纹饰、眼神、色块等程式化的要求。民间艺人崔少峰是长武社火脸谱的设计者,也是代表性传承人。他历经40余年,从未间断地按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不同身份,设计刻画了数百张社火人物脸谱。长武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长武社火脸谱》,收录崔少峰等设计的社火脸谱145个,从夏代到清代的诸多人物,都有脸谱图片,人物大都出自《封神榜》等文学名著和戏曲人物。
六、长武社火的艺术特点
長武社火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演形式多样。除常见的“耍狮子”“舞龙灯”“跑马”“跑旱船”“踩高跷”外,还有“背亭”“车亭”“芯子”社火等。二是表演内容广泛。社火是凭借鼓、锣、铙等伴奏乐器的无声表演艺术,它不受内容的限制,上自远古,下至当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演义、民间逸事,无所不包。三是脸谱无论色彩还是章法布局,均比戏剧脸谱更为古老。
长武社火起源于祭祀,本来是先人们用于祈福、禳灾的一种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寓教于乐的民间文化活动。许多传统文化、进步思想、文化理念,还有新人新事新风尚,也寓于社火传播。